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同孩子说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人谈话、怎样吃饭、怎样看报纸……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
身为父母,我们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谐幸福地度过一生,而且希望他们能出类拔萃,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使幼儿拥有健康的人格,而健康人格培养的主渠道在家庭教育上。
家长:如何才能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答:(1)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首要条件,在和睦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之间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父母不断对孩子表达的慈爱和疼爱让孩子时刻处在一种安全、幸福的包围之中,父母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表现出来的爱心、同情心及人性中最积极、最美好的一面,孩子从他那高清晰摄像机般的眼睛里得到收益。
(2)良好的生活条件是必须的基础,必要的生活开支是孩子拥有健康身体的坚强后盾. 我们并不是特意强调物质基础的奢侈无度,我们提出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标准应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成长需要的各种营养因素——摄取营养的食物;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益的知识经验的空间——家庭的空间安排、设施材料、墙面布置等,有没有幼儿读书的地方,有没有适合幼儿玩耍的地方等等。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方向盘。因为人终究要成为社会人,幼儿最初接触到的社会小范围就是家庭,在这个小范围内,幼儿奠定了他(她)的人格基础,从而影响他(她)一生的生活态度,父母要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适应今后的大社会环境,作出突出成绩。
家长:面对哪些“不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呢?
答: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当孩子淘气,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家长通常是从“气愤”升级到“非常气愤”,最后对孩子采取了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损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不听话”的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有3个简单的步骤:
第1步:制止孩子的正在进行的错误行为(哭闹、撒泼、蛮横等等)。你可以利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听听谁敲门呢?”“对了,大姨送来的巧克力我们还没有吃呢。”等等技巧,使孩子暂时不再纠缠正在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上。
第2步:帮助孩子回忆以前经历过的良好处理问题的事件,从上次事件中找到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本次问题的关键点,同时大大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强化正确行为意识。
第3步:最后,要密切你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知道你总是爱他(她)的,即使他(她)这次犯错误了,你还是和他(她)一起战胜了错误。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
答:不要一味地去改变孩子的性格。人的个性中有一部分是先天性的,这些性格特征会伴随着他的一生。而有部分性格会随着外界的环境和人生的阅历而发生改变。
对于内向的孩子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家长:孩子特别不合群,应该怎么办?
答:为了防止和纠正孩子“不合群”,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条件让孩子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家长要多创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取得情感的认同。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人际互助的乐趣。
(2)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扩大视野。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一起到大自然去,扩大孩子的视野,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实验,让孩子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逐步对自己增强自信,在幼儿群体里成为受欢迎受尊重的人。
(3)要多多鼓励孩子,提高对自己的认识,鼓励孩子向同龄伙伴学习;增强孩子走向社会、与人合作的意识。
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原因各不相同,家长应先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从客观上创造条件,或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家长:面对“小懒猫”你该怎么办?
答:由于家长事事包揽,使得不少孩子个性惰怠、懒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懒猫”,这样下去必定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对孩子自小就应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是孩子日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1)家长在平时要教会孩子一些照顾自己的技能,比如穿衣服,穿鞋等,从哪儿开始穿、怎么分清前后(左右)、头手怎么配合等等,自己吃饭喝汤——使用什么餐具、餐具怎么摆放、怎么能不洒等等。
(2)家长在劳动的时候可以请孩子来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摆放碗筷、递毛巾等等。
(3)家长还应该教会孩子享受劳动成果,比如一起制作水果沙拉,一起擦拭地板,都会很容易地看到劳动的成果,享受这些就是对孩子劳动的最大鼓励。
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炼,孩子的个性及心身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将“妈妈你帮我”变成“妈妈我帮你”。
家长:如何全面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答:
(1)家庭对幼儿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地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一方批评他,而另外一方却站出来帮孩子“讲情”的情况。家长对待问题的不一致性,会干扰孩子对待问题的正确认知。
(2)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共享欢乐。
独生子女处在家庭中让人围着转的地位,因而也决定了他们的特异性,如自私、孤独、不合群、不关心别人等不良性格。家长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让幼儿的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3)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4)要尊重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能发现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把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
(5)注意家园一致教育的原则。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与幼儿要经常谈心,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关键。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不良表现反映给老师,老师针对孩子个性化的案例进行更加科学的教育,从而转变幼儿种种不良习惯
名词解释: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具有自信心,能独立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勇于尝试,探索新事物;对外界的态度积极、主动。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能相互合作、谦让,有同情心,有进取心;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能力;天真活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等
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长可从一下这些方面入手:
(1)重视情感教育
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就是使他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重视行为培养
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要使幼儿产生正确的行为观,首先要教育幼儿辩别行为的正确性。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积极主动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3)重视“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会快乐,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
在实施“成功教育”中,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画得很出色”、“你的想像力真丰富”、“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幼儿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今后的成长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健康的体质,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答: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因个体自身的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家长所持有的健康观点直接影响其教养的方式和行为。
(1)日常生活中获取健康知识,幼儿自主养成健康行为。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进餐、睡眠、盥洗、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取健康知识,并在家长的引导下内化成自身的需要,自主养成健康行为。
(2)某些健康行为技能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统训练,只有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训练,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一些健康行为得到自我发展。比如身体的动能——爬、蹲、站立、走、跑、跳等,身体协调性——平衡、本体感等。
家长:爱孩子就一定要表达出来吗?
答:爱孩子就要懂得表达,妈妈的爱是显而易见的,而爸爸的爱往往表达含蓄,不容易被发现。
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越来越大了,总是跟妈妈亲热,会影响“独立性”的培养,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内敛的,认为行动胜于语言。然而,对于孩子来讲,从降生就需要爸爸妈妈经常的拥抱、亲吻、安抚自己,以获得生存的动力。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对于孩子心理和生理,智力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当孩子沮丧的时候、害怕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甚至是发脾气的时候,父亲的拥抱和爱的表达,会多于母亲给予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
家长:家长该如何表扬和鼓励孩子?
答: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可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棒,也不知道自己怎样做就是聪明的表现。所以,给予孩子表扬的时候,应该是针对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所运用的策略,比如:“这次的手工作品虽然没有完成,但是看得出来你已经很努力了!”“你这次搭积木的方法很好!”“你今天叠的衣服很整齐!”另外,家长还要注意不要横向比较,给幼儿增加压力。如“你比别的小朋友聪明多了,我儿子最棒!”不要利用过多的物质奖励,如“你这道题算对了,奖励你一个冰淇淋。”
希望家长多利用表扬的方式,逐渐巩固孩子的好行为,形成好习惯。
家长: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为了能让孩子及时改正并记住教训,家长通常会给予批评,但是有时却“适得其反”,怎样批评孩子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答:(1)注意批评方法。坚持正面教育,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能力。对孩子故意做错事,家长必须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从而使孩子得到深刻的印象,引起重视,并知道今后如何去改正。
(2)捕捉批评时机。学龄前儿童记忆力有限,一旦有过错,必须当场进行批评,否则今天发生的过错,明天再去批评,孩子早忘了,不知为何挨批评,还感到委屈呢。
(3)批评语言不能偏激。由于幼儿心理发育不完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批评的语言过于偏激,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当孩子发生过错时,家长在感情上要多一点关心,批评的声音大小要适度,语言的速度不能太快,要让孩子听清听懂,要冷静,不能大喊大叫,不要挖苦讽刺,更不能动手打孩子。
家长:孩子也会有压力吗?家长怎样能看出孩子有压力?
答:是的,孩子也会压力。还会表现出异常的反应,有关专家列出了四大类孩子压力大的求救讯号:
(1)日常行为上的变化:他们会以哭闹来表现情绪上的失调,也可能睡不安宁、吃不踏实和时常感到害怕。
(2)行为上的变化:孩子行为上的突然改变。家长可能发现孩子突然爱讲谎话,坐立不安,更常打烂杯子碗碟,甚至有意破坏家里的用具。他们也会偷东西,有的则出现暴力倾向,动不动就打同龄人或比自己小的孩子。
(3)学习上的变化:求救讯号在智力上的异常反应为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差,爱胡思乱想。
(4)生理上的变化:有的孩子还会有心跳加快、口干、手颤抖、不断眨眼和肌肉抽搐等躯体反应。
孩子在日常生活里承受的压力来自各方面,家长应该时常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现在的父母也应该明白,当代的独生子女们,藤鞭教育会使他们更厌恶学习,甚至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家长: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
答: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家长还可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而产生,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若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教给一些相应的处理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绪?
答: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童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
(1)提倡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绪。
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必须区别于以哭闹纠缠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
(2)不压制孩子自然流露情绪。
有的家长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家长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
(3)对于男孩的大哭不已,应该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
男孩子心理难过时,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往往会遭到大人的讥笑或者压制:“男子汉也哭,羞!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如果长期地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家长:玩玩具真的能矫治孩子心理问题吗?
答:玩具不仅有促进智力发展的功能,还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1)积木、棋类、串珠
玩这些玩具,需要“心静”,因此能让孩子改变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问题。经常玩这类玩具,有利于培养毅力和注意的坚持性。但是这些玩具,不适合那些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孩子。
(2)制作性玩具
制作玩具可以纠正孩子急躁的脾气。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脚,“破坏性”很强,他们如果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会慢慢培养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3)新奇玩具
给内向的孩子买些特别“好”的玩具,让他有“资本”吸引其他孩子,并从中获得与人交往、分享的快乐。
(4)动态玩具
给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孩子,提供动态的玩具,如惯性玩具、声控玩具等,让他们在轻松、自由、不受压制的游戏氛围中追逐汽车、飞机、坦克,踏着童车四处转,并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